Friday, 7 July 2017

海绵城市:解决淹涝的新名词


文/ 黎潍裮

当有人问我,如何解决巴生河流域下游的淹水问题?我很肯定回答,目前不可能做得到,而且将会越来越恶化。

以前,城市多被山林包围,根据专家报告,当雨水从天而降,85%的雨水将渗入山林泥土当中,树木将会吸取土中水分,以至只有15%的雨水被排到城市,再流向大海。

随着人口遂渐增加,城市拥挤促使发展商往围绕城市的山林开发成为住宅区,把人民迁移城市后方居住。

当后山还未发展时,雨水是渗入土地并被植物吸收,在旱季时才慢慢的从植物里渗透出来,这是我眼中的大自然水坝。

然而人类本着人可胜天的自信,在开发后山时把原本的森林变成钢骨森林,一片大地从原本100%的土地变成只剩25%绿地的城镇,在大雨后原本可以容纳85%雨水的功能,减至只能容纳15%的雨水,而这85%的雨水就转移到新设排水系统,以更快的速度把上游的雨水排到大沟、流向大河、排出大海。

大自然赋于地球一个完整的存水功能,可是人类未全然洞悉其奥妙,并且破坏了大自然的功能,人类以为可以运用智慧解决水患,在缺乏全面的规划与远见下,城市后山大量开发后,一味的把雨水排向下游,工程治水的方式只能解决上游水患,下游就变成了淹涝的灾区。

海绵城市的概念是要为城市增添如海绵般吸水的功能,以生态的方式把雨水重新渗透到城市土地当中,这可称为生态治水的概念。

目前使用海绵城市生态治水的国家如台湾及中国数个大城市,經过这种生态治水的方式改变排水規划后,城市內涝的问题已获得解決,在看到了这些实例后,我对于海绵城市的功能產生更大的信心。

我是市议员,看到雪州一些地区常遭水患困扰后,我认為我们必须探讨及學习这一个新的概念,于是我在加影市议会的基设委员会会议中提出这一个概念,要求加影市议会工程组加強研究这一概念与規划。

耐何至今,加影市议会还是引用工程治水的方法设计水沟,水利灌溉局依然指示發展商使用旧的工程方式建造防洪池治水,原因是官员们无法获得有关资料,因為海绵城市概念存在网上的资料,多是使用中文概述。

于是乎,我主动联络了身在中国及香港两地跑动的學長,楊世奇教授。他是香港大學客座教授、也是香港最早进行概念規划的規划師之一,我向他要求给行动党的市议员上一堂有关海绵城市的课程,並帶领我们参觀一些实例,以便可以增添更多的知识,回到各自的市议会帶动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改革,永久性的解決因上游發展而导至淹涝的現象。

我非常期待这一次的出訪,在充实自己的知识之余,还可以替州政府提供更多良策,共同打造一个宜居城市。

欲阅读更多内容,欢迎点击以下网址订阅:
http://bit.ly/huojian

价格(包含邮费):
1年12期 - RM48
2年24期 - RM96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